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,有不同的方式,如欣赏音乐、绘画、雕塑,参观博物馆,等等。但我觉得,有一个方式是最不能缺少的,而且是最重要的,那就是读书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,谈一点体会。总的来讲,我自己的读书经验、读书方法和方式,可以归纳为三个“不”。
第一个“不”,就是不务正业,博览群书。这个我是高中开始的,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。课内书花的时间非常少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课外书。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上学期间,读的大部分书,都是文学书,小说诗歌,诸如此类。说博览群书是一个好听的说法,就是说不受自己的专业限制,文史哲都读。而且可以说,这样一个习惯保持了一辈子。
后来我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做哲学研究工作,实际上我的大量时间,也是读各种不同的书,而且我写的东西也是这样。我不光写哲学专著、哲学论文,也写了所谓的哲理散文。所以我们所里面,给我这样一个评价:“不务正业”。
我的想法是这样的,我是一个“人”,没有必要受我的专业限制。我从事什么专业,这完全是偶然的。但我是一个人,这是必然的,是基本的,那么我就要作为一个人来生活。全世界的好书,好的精神营养,都应该汲取。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,从这个角度来说,没有专业的限制。
第二个“不”,就是不走弯路,直奔大师。现在书太多了,怎么去选择真正的好书?我主要是读那些已经有了历史定评的,那些最会读书的人,他们说这是好书,我相信他们的评价,我主要从这个范围去选择要读的书。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条捷径,走向精神殿堂的一条捷径。
第三个“不”,是不求甚解,为我所用。你读那些经典的作品,那些大师的作品,不是为了做学问,你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成长。所以没有必要去死抠那里的含义。你自己的精神在成长,越来越丰满了,越来越深刻了,那就行了。
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阅读,并不是做学问。其实做学问我也讨厌和我自己这种精神生活完全脱节的,我不喜欢那样做。如果说,和你的精神生活没关系,你去做那个题目,可能在知识上给你提供了一点贡献,但是和自己的人生没关系,那样搞学术,我觉得基本上是做了一个工具,而没有实现人的价值,应该把人的那个自己的人生和学术工作结合起来。
作为一般的读者来说,我觉得更应该这样。首先在真正的好书里面、经典里面,选择比较有兴趣的,觉得自己还能读懂的去读。读的过程中,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,也不要盯着那里,用不着。你可以暂时先跳过去,做个记号,接着往下读,以后再回过头来读。在这样一个不求甚解的过程中,实际上你的人文修养在提高,你在受到熏陶,你的内在的那种能够读懂经典著作的资源在积累。有一天你就会发现,一切豁然开朗,都能读懂了。这样一个熏陶过程,实际上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,不是刻意追求来的。
林语堂就说过一个笑话,他说:你看那些剑桥、牛津的大教授们,他们是怎么教学生的?把学生找来,然后坐在一起,跷着二郎腿,抽着大烟斗,满屋子烟雾缭绕,熏啊熏啊,就把学生熏出来了。这个海阔天空的聊的过程中,这种智慧的谈话过程中,学生就感受到了,这就是智慧,这是人生可爱的地方。慢慢地领悟,实际就是一个熏陶的过程。
为我所用,是为了吸收营养,然后让自己精神上成长起来。你读再多的书,实际上,大部分是不可能储藏起来的,不可能记住的。我记忆力特别差,不光是读书,写的东西都忘。有的人能背,我很佩服。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,我觉得叔本华就讲得特别好:你要一个人把读的书都记住的话,就好像要一个人把他吃的东西全部装在肚子里面,全部储藏起来。
我最近发了一个微博,讲了一个观点:阅读,实际上有两种收获。一种收获是通过读书,你知道你原来不知道的东西,那么这个就是你的新知识。还有一个收获就是,在我看来是更重要的收获,就是通过读书,知道了自己本来已经有的,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的东西。你本来有的东西,通过阅读被唤醒了,被激活了,本来那个种子,在你的思想里面,在你的心里面,你不知道。通过阅读,这个种子活了,生长了,长苗了,最后长成那个大的植物了,开花了,结果了,这是最重要的收获,我把它称为智慧,那是你自己的东西。
实际上读书,一个人自己没有的,如果你一点都没有,书中的东西其实你是看不到的。就是完全没有的东西,那本书里再精彩,如果你自己从来没有感悟的话,你根本是看不懂的,肯定是看过等于没看,视而不见。你能够看到的,一定是你原来已经有的东西,但那个东西不清晰,可能还没有生长开来。然后通过读那些大师的作品,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这个东西,这东西就被唤醒了。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自我发现,实际上,这是最快乐的时候,这种收获也是最牢固的,它是真正属于你的。
所以从这一点来讲,功夫在书外。实际上不能光靠读书,你平时要能够敏锐地去感受、去思考,这样读书才会有效果。所以,人还是要读生活这本大书,读自然、世界这本大书,这个非常重要,这是最根本、最基础的东西。一个人平时应该能够促使自己,去感受、去积累自己的思想。那么,用什么样的办法来积累呢?我提一个办法,我觉得这个办法的好处太大,受惠太大,那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。
我现在虽是一个作家,但我原来从来没想过要当一个作家。但是有一点,我很看重自己的经历,我经历中的感受、思考。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,这个东西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话,没有人能替你保存,所以,你必须自己去珍惜、去积累、去保存它。有一个很好的办法,就是写日记。
我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,5岁的时候是上小学一年级,那个时候就会写字了,我就开始自发地写日记。一开始的时候,其实很幼稚。怎么开始的呢?那时候父亲经常会带我去他的同事、朋友家里玩,这个时候主人就会拿出一些糕点给我吃,那时候能吃到一点糕点很不容易。所以我就想,今天吃了,过几天就忘了,那不白吃了,我说不行,必须得把它留下来。我就弄了个小本子,几月几号吃了什么,过几天翻开来看看,心里满足得很。就这样开始,从中学一直到大学,一路走来,一直是两门主课,一门是看课外书,一门就是写日记。通过写日记,积累自己的感受;通过看书,得到启发,使自己的感受更加深刻、更加丰富。
所以,一个人,不能缺两个最重要的朋友。一个是你自己,这是很多古希腊哲学家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,你的最好的朋友是谁?你自己!那么所谓你自己,实际上就是说,我们每个人身上,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,你要让这个更高的自我觉醒、让它起作用。我觉得一个人独处、写日记,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当你在写日记的时候,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在审视自己的比较低的身体的自我,审视它每天的经历、感受、想法。在这个过程中,自己的更高的自我,自己的灵魂的自我,就越来越强大了、越来越成型了。那么为了让这个更高的自我更丰富、更强大,我们还不能缺另一个朋友,就是好书,活在好书中的那些伟大的灵魂。读他们的书,能帮助灵魂更丰富、更强大。(共产党员)(汪秤 推荐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