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自己做减法,在有限生命里,真正去爱和珍惜你值得的东西。
1、生活中,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声音,“反正这东西(衣服、鞋子、物件)也不贵,买了吧。回头穿几次就扔掉,也不觉得可惜。”
“也不贵,就买了吧。”人在物品购买时,这样的思维时间一旦久了,你就会发现自己遭遇欲望沦陷的同时,还会你在购买所属的东西中,看不到任何的质感和品位。
如果你用心清理下自己的衣橱和杂货柜,你会发现好的物品,随便一摆,都会有型养颜。随便一拿,都会心怀美好。若哪一天丢失了,你会觉得非常遗憾、可惜;而不好的,它们存在与否,都无关紧要。
2、年龄越长,越发觉得应该买好东西,买完后更应该珍惜。
它会无形中培养你的眼光和气质,也会滋养你购置物品时有一颗懂得克制、不再随意浪费的心。
这个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,各种便捷、诱惑、欲望的消费,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,若没有一定的节制能力,就陷入了买买买的节奏。买的时候不心疼,一旦买回来后,发现大多都是无用和浪费。那一刻,心也开始陷入焦虑和空虚,甚至厌烦的状态。因为所买的的东西,可能多是廉价品,回来后,洗一水,用几次,就成了废物,需要抛弃,才能腾出空间,放置新的物品。
那一刻,人因为物品的随意打发,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无情、冷漠的人。
好的东西,需要用真心和时间,慢慢设计和沉淀出来,凝聚着匠人的经验和精神,心态和价值观。它有温度,温情和灵魂。
用心是可以去感受到它的美好。会让你很珍惜它。物同此理,人同此心。人也是一样。
3、好的衣服,你拿回去,洗好几水,穿好几年,它依旧不会显得过时、甚至破旧。
重要的是,好的东西,有一个共性,就是耐看、有味道,经得住时间的洗礼与打磨。就如同你看夜色中的一朵花和某个考究的杯子一样,久看不厌倦。那一刻,人因为惜物念情,尽其所用,无从浪费。如此一来,物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,变得具有温度和故事,与人的感情也越发深厚、纯粹相吸。
就生活品质而言,这就是一个传达生活哲学、传递所“觅”物品的过程,它们因为倾注了情感,物品也会因此而灵动起来。它们直抵内心,少了欲望和对物品的占有,拒绝盲从和浪费,属于真正所需。
4、身边有一对中年夫妻,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。拿日常普通消费来说,一个总是喜欢买便宜品,一个习惯买好东西,即便贵点也没关系。
他们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,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就是拉杆箱。丈夫认为买一个200内的,用几年,破了就丢掉,再买。还可以体验常买常新的感觉。而妻子则认为买个2000的,可以用很多年,不用经常换来换去,这样就很好。为此,他们甚至在这件事上发生过争论。丈夫说妻子,不懂得挣钱的辛苦,喜欢乱花钱,太过于奢侈。妻子揶揄丈夫,总是喜欢用便宜货,一点珍惜之心都没有。据说,后来他们离婚了。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价值观的不同。
这里所说的眼光和品味,并不是说你需要购买时尚和奢侈品。它更多的则是反应出一个的生活态度及观察、了解物品的心性。懂得沉淀、有节制欲望的本能。而不是像有些人对待情欲一样,只为满足而不懂自制。真正有惜物惜福之心的人,他们会因需要、真爱而买。
不断买卖买,或一直买便宜货的人看似节约,实际上却是浪费,它纵容你的欲望是小事。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和负担,才是一件我们值得认真对待和敬畏的事。这么多年,我对物质的需求仅仅局限于,买需要的,非想要的。就如同做事一样,只做必要的事情。我们所活在世间的时间与精力终究有限,越到最后,越要做减法,尽量注重质,不要盲目追求量。
5、“我最大的理想,就是生活周遭所有的物品和我之间都具有故事性,身边只留下相处一辈子,一旦缺少,就会感到难过的物品。”——松浦弥太郎
松浦弥太郎的话,让我想到,有些物品在我身边已经停留了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,至今依旧在被我所用。
每次拿起它们的时候,就会温情布满,有故事可讲。所以我愿意善待它们,是因为它们让我在物品这件事上,不再随心所欲,也从不招之而来,挥之而去。
我相信宁缺毋滥的价值和意义,一定是在你有过深刻的了解和观察之后,遇见的良品与真爱。、之后,你会给予珍惜,它们也因此打上了时间的烙印,散发光的通透与质感。所有这一切,应该是一个人抛弃了物质本身,回到了精神源头,学会了克制与质朴,也做到了惜物惜福。(极简主义的禅)(程曙光 荐)
|